新聞資訊
{人資筋斗雲}〈分享新聞〉學者示警:5成勞工不懂淨零 不利轉型/高碳排產業恐因無法符合歐盟要求 導致失業引發抗爭
面對淨零轉型大浪,高碳排產業勞工首當其衝,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昨發布「二○二三年台灣高碳排產業之公正轉型調查報告」,近五成高碳排產業勞工不清楚淨零政策,兩成擔憂淨零將導致失業。學者示警,勞工對淨零的意識愈薄弱,未來愈容易發生抗爭,不利台灣推動淨零轉型。
今年十月,歐盟開始試行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,水泥、鋼鐵及下游的螺絲螺帽等產業為首波受影響對象,兩年試行期間雖還不需繳交碳關稅給歐盟,但必須申報產品碳排放量。我國環境部明年起也將針對年排放量二.五萬噸的電力或製造業開徵碳費,後年起收碳費。高碳排產業減碳勢在必行,但台灣螺絲螺帽等扣件工廠多為中小企業,若無法符合歐盟等國際供應鏈減碳要求,未來恐因經營困難而導致勞工失業。
台大風險中心兼任博士後研究員王瑞庚表示,此次針對台灣高碳排產業從業人員進行調查,發現四十八.九%不了解政府淨零政策、逾八成表示公司未設定減碳目標。二成擔心失業,超過四成擔憂企業將減碳責任轉嫁給員工承擔。
台大風險中心主任周桂田表示,因應國際供應鏈減碳壓力,許多企業已經起身推動淨零,但應該拉著勞工一起,若在淨零轉型過程中發生抗爭,恐不利淨零政策推動。例如二○一八年老舊柴油車駕駛因抗議環保署汰換政策走上街頭,導致空污法修法延後。他也建議政府成立氣候社會基金或公正轉型基金,補償受衝擊勞工。
政策應預先規劃 協助在地就業
政大法學院副教授林佳和指出,台灣過去面對勞動問題多停留在金錢補償,並未針對就業有太多安排,高污染產業轉型勢必牽涉到勞工問題,且大部分高污染產業都有強烈的在地連結,政策工具必須要預先規劃搭配,協助受衝擊勞工在當地就業。
全國產業總工會秘書長戴國榮認為,應推動行業別勞資對話、簽訂團體協約,才能在淨零轉型過程中不遺落任何人;此外應讓大學人才培育和產業無縫接軌,台灣才能順利完成二○五○淨零目標。
王瑞庚表示,全球都將淨零搭建在數位分析,韓國不只製造業,服務業也在發展,我國數發部也應協助產業朝數位、低碳轉型,呼籲各部加強淨零轉型工作,不要等到「火燒罟寮」才有意識。
資料來源: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://news.ltn.com.tw/news/life/paper/16218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