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業焦點-ESG
•ESG 專業文章 《當「永續相關獎項得獎」成為永續管理KPI時》
前天有位學員私訊我說:「公司要他明年參加國內三項以上的永續相關獎項的評比,以爭取一項以上得獎為目標,並列為績效考核KPI。請問我有何建議?」 這個問題,頗具爭議性,但也很實際,畢竟老闆認為花錢做ESG的工作,理應有些回報,理由無可厚非。這段時間在媒體報導上也看到很多知名企業將得獎消息,做成為公關宣傳稿,到底這是必要的嗎?企業滿足虛榮、舉辦機構獲利(收取報名費)各取所需?皆大歡喜?這對推廣ESG有正面(負面)意義嗎? 我經過學習研究後,分享如下:
一、 獲獎肯定是對永續團隊的激勵
參與評比、爭取得獎本身是好事,提升企業「永續工作團隊」的成就動機、認真表現被看到,透過第三方專業評判給予肯定,對公司、工作小組及個人都是正向激勵。企業也可以在參賽過程中,專家評審給予建議指導,對未來工作很有幫助。
二、 參賽原則心態要正確
我認為開始ESG工作後,至少三、五年以上才有必要參賽爭取獲獎。且初期參加,先以觀摩學習為主,而不是倒果為因,為達目的不擇手段,甚至發生造假掩飾行為。尤其,因為行業特性、組織規模、資源實力不同,中小企業不必與大型企業集團攀比,在力能所及,盡力而為就行。
三、 舉辦機構商業性質過高
我看過一份某辦獎單位2022年的獲獎名單,洋洋灑灑20幾種獎項,約有200單位人次(有重複)得獎。堪稱規模浩大,相信獲利不少。據統計,目前國內舉辦ESG性質的頒獎單位大大小小約10家左右,可以頒發獎項數量超過50個以上(陸續增加中),可見其商業利益豐厚,據說甚至還會有暗示花錢就給獎的荒謬情形。
四、 建立公正透明評判系統
我認為目前由主管機關主導的「公司治理評鑑」才是公信力較佳的評斷。它將所有評鑑項目分類分項、公開評鑑內容、標準。雖然目前仍是被動收集企業呈報資料,並沒有主動檢查稽核,已屬不易。所以我寧願相信公部門所做的評鑑頒獎,因為沒有商業利益曖昧關係。例如: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的「國家永續獎」。
結論
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意識到ESG的重要性,並將其視為自身所需要承擔的重要責任,對辛苦編制報告書、花成本符合國際準則要求的行為,是值得鼓勵肯定。企業透過參賽獲獎有其正面意義,但希望莫忘初心,觀摩借鏡標竿企業,促進自我成長才是正道。
#永續管理 #觀摩學習 #治理評鑑 #國家永續獎 #ESG永續學堂 #專業文章 #永續發展 #人力資源 #ESG